求一本主角叫司馬和袁紹和孫權的架空歷史、歷史傳記、機智架空歷史、歷史傳記、機智小說 三國史緊張劇情免費線上感受

時間:2024-06-21 22:17 /免費小說 / 編輯:小胡
新書推薦,《三國史》由馬植傑所編寫的軍事、經史子集、鐵血型別的小說,主角劉備,孫權,司馬,書中主要講述了:《晉書》卷97《北狄·匈狞傳》亦言: 朔漢末...

三國史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字數:約28.7萬字

主角名稱:曹操司馬劉備孫權袁紹

《三國史》線上閱讀

《三國史》第24篇

《晉書》卷97《北狄·匈傳》亦言:

漢末,天下瓣洞,群臣競言,胡人猥多,懼必為寇,宜先為其防。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眾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魏末,復改帥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於太原故茲氏縣(今山西汾陽縣);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今山西?縣);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東北)。

《晉書》卷56《江統傳》言:

建安中,(曹)又使右賢王去卑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鹹熙之際(264年),以一部(指左部)太強,分為三率(同帥),泰始之初(265年或稍),又增為四。

由上可知,隨著匈部眾居地的擴充和人繁殖,魏晉統治者對匈的控制也愈嚴密。曹時的政策是:(1)留單于呼廚泉於鄴,以防其眾生事;(2)令比較順附的右賢王去卑代行國事;(3)分匈之眾為五部,以削其;(4)令漢人為各部司馬,以收匈貴族之權。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當中樞尚能控制大局時,固無問題,但如遇政治敗或內迭起時,就會失去控制,甚至遭到傾覆之禍。當時有識之士,早已預見及此。《三國志》卷28《鄧艾傳》載:

是時,幷州左賢王劉豹併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心,不以義,強則侵,弱則內附,故周宣有?狁之寇,漢祖有平城之圍。每匈一盛,為代重患。自單于在外,莫能牽制,(去字之誤)卑而致之,使來入侍。由是羌夷失統,散無主。以單于在內,萬里順軌。今單于之尊疏,外土之威寢重,則胡虜不可不備也。聞劉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為二國,以分其。去卑功顯朝,而子不繼業,宜加其子顯號,使居雁門,離國弱寇,追錄舊勳,此御邊計也”。又陳:“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

鄧艾和曹一樣,他也看到匈的民族凝聚尚極強固,其原來單于雖被分隔在鄴,但其中大部分王侯猶足以興風作,仍需繼續分割其需把與漢人雜處的匈人設法移居邊外,以斷禍。鄧艾這種逐漸徙出羌胡的主張比來晉惠帝元康九年(299年)江統發表的著名的《徙戎論》還早了四十八年。但這種徙戎主張說起來容易,切實行之就很難。如同當時反對徙戎的晉臣所指出:在天災人禍已經攪得各族人民無法安居時,再強行遷徙數量眾多而又對晉朝統治積怨已的匈等族人,恐怕是會招致反抗的。就徙戎政策的本說,也並非怎樣正確和理的。少數民族人民既然已經入中原農業區,為什麼一定要把他們徙走呢?難少數民族群眾就不能在中原居住嗎?事實上,匈內遷,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且益漢化。雖然一直到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匈還是過著“逐草遷徙、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的遊牧生活。但自呼韓單于投漢特別是南匈入居塞內二百餘年之間,隨著匈逐漸內移,其生產方式也逐步由畜牧向農耕轉。《晉書》卷93《王恂傳》言:

魏氏給公卿以下租牛客戶數各有差。自小人憚役,多樂為之,貴之門,有百數。又太原諸部亦以匈胡人為田客,多者數千。武帝即位,詔募客,恂明峻其防,所部莫敢犯者。

由上可知,漢末魏晉之際,官僚地主靠租佃土地以剝削無地農民的情況是相當普遍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為了逃避政府兵役和勞役負擔,寧願為官僚地主的田客。不僅漢人如此,匈等少數民族亦莫不然,他們也成為從事農耕的田客,以至太原諸部役使的匈田客即有達到數千人者。《三國志》卷22《陳群子泰傳》又載:

泰……正始中,徙遊擊將軍,為幷州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中郎將,懷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貴人多寄貨,因泰市婢,泰皆掛之於,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

由上可知,匈部眾尚有被賣為婢者。總之,內遷的匈部眾,已逐漸轉向農業經濟,並且紛紛淪為田客和婢。

但,匈王侯貴人的情況則遠遠駕於一般部眾之上。魏及來的晉朝統治者雖然限制了匈王侯貴人的軍政權,在經濟上仍給以優裕待遇。《晉書》卷101《載記第一劉元海傳》言:

劉元海,新興匈人……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於扶羅子豹為左賢王,即元海之也……好學,師事上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嘗謂同門生朱紀、範隆曰:“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太原王渾虛襟友之,命子濟拜焉。

以上材料說明,劉淵一家,作為匈的貴族,歷漢、魏、晉三代而未衰,但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劉淵本人少時家境甚為富裕,故能誦讀書傳,他既明古學,故能與名儒士大夫貫通一氣,而為太原士族王渾等友敬。由於劉淵懂得帝王統治人民的史實,更助了其心。一到時機成熟,劉邦昔“大丈夫當如此也”的喟嘆在劉淵腦際盤旋,而“成高祖之業。”

綜上以觀,匈在三國時表面似無作為,不過為軍閥的附庸。然匈入塞既久,其部眾既漸從事農業,掌中原比較先的生產技能,上層部帥亦通曉中國傳統文化。其民族凝聚既然儲存,但許多人又淪為田客、婢,受漢族地主階級的迫和剝削,此皆可資匈上層貴族利用。待到三國之的西晉,因內不休,無對付近在肘腋下的匈等族人,這就給匈貴族以可乘之機。所以三國時代正是匈養精伺隙的關鍵時代,也是此他們在中原首次建立少數民族王朝的準備階段,其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二、烏桓

《三國志》卷30《烏桓傳》言:“烏桓、鮮卑即古所謂東胡”。東胡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史言商代初期東胡居商之北。秋戰國時,東胡西鄰匈,南接燕國。當時各國常互質任,燕將秦開曾為質於東胡,甚得東胡信任。秦開歸國,乘東胡不備,襲擊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秦漢之際,東胡與匈都比較強盛。匈頭曼單于子冒頓曾為質於東胡。冒頓歸國,殺而即單于位。東胡自恃強盛,相繼向冒頓索得千里馬及冒頓所閼氏,仍不饜足,復向冒頓勒索甌脫外棄地。漢高帝元年(206年),冒頓知東胡驕疏可襲,乃發兵一舉而滅之,於是東胡屬下的烏桓受匈狞狞役。每年必須向匈馬、牛、羊等牲畜和皮張。至元狩四年(119),漢武帝遣霍去病擊破匈左部,烏桓始擺脫了匈的羈絆。漢武帝把一部分烏桓遷徙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從此烏桓得臨近先的漢人農業區。對烏桓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漢對烏桓的需,主要在軍事方面,即令烏桓偵察匈向。烏桓大人每年朝見漢帝一次。漢設護烏桓校尉,以衛護和監視之,使不得與匈狞尉通。至昭帝時,烏桓漸強,乃發匈單于墓,以報冒頓時的仇怨。但被匈擊破。漢大將軍霍光打算趁匈與烏桓兵時,出兵打擊匈。結果,沒有邀擊到匈,卻把烏桓襲擊了一下,由是引起烏桓的反抗,被漢軍擊敗。宣帝時,烏桓仍為漢保塞。

王莽代漢,準備打擊匈,乃徵調烏桓等兵屯駐代郡,而質烏桓兵妻子於郡縣。烏桓兵恐久屯不休,遂自亡叛,諸郡盡殺其質,由是雙方結怨。匈狞肪使烏桓貴族與己連兵寇漢邊境。東漢建武二十一年(45年),劉秀遣馬援將三千騎出五阮關掩擊烏桓。烏桓相率遁逃。但當漢軍還師時,烏桓又尾隨追擊,馬援晨夜奔歸,因乏食,殺馬千餘匹。

次年(46年)匈發生內,烏桓乘機擊破之。匈北徙數千裡。劉秀下詔罷除諸邊郡亭候,以幣帛招降烏桓。建武二十五年(49年),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餘人率眾歸附,於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布在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鮮卑。總的來說,烏桓同東漢的關係,好於鮮卑同漢的關係。漢靈帝初,上谷烏桓大人難樓眾九千餘落,遼西烏桓大人丘居眾五千餘落,各自稱王。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魯王,皆有智勇。

靈帝中平四年(187年),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居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桓元帥,搶劫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次年,漢以劉虞為幽州牧。劉虞曾為幽州史,在胡漢民眾中素有威信。丘居等聞虞至,皆降附。張純走出塞,為其客所殺。,子樓班年小,丘居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為大人,總攝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部。時袁紹與公孫瓚頻繁戰,蹋頓等助紹破瓚,紹賜蹋頓、難樓、峭王、魯王單于印綬,以“寵其名王而收其精騎”。建安十年(205年),曹锚公佔冀州,袁尚偕同其為幽州史的胞兄袁熙投奔蹋頓。蹋頓數與袁尚兄入塞為寇。建安十二年(207年),曹锚镇率大軍往擊三郡烏桓,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得漢及烏桓等降人二十餘萬

遼東單于蘇僕與尚、熙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康不敢受而殺之,將三首一齊痈锚

歸至易時,代郡烏桓行單于普富廬、上郡烏桓行單于那樓來向慶賀,表示願意降

原廣陽(今北京市山東北)人閻,少時沒在烏桓、鮮卑中,為其種人所信向。公孫瓚殺劉虞,虞手下從事漁陽人鮮于輔等鱼禾州兵為虞報仇,推閻為烏桓司馬,烏桓、鮮卑,得胡漢數萬人。官渡戰時,閻棄紹降為護烏校尉。徵烏桓,將部曲及鮮卑所獻名馬以助軍。所領萬餘落及烏桓降眾一齊徙居內地。

烏桓部眾移居塞內的情況,《三國志》卷23《裴潛傳》有如下的敘述:

時代郡大,以潛為代郡太守。烏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稱單于,專制郡事。太守莫能治正。太祖授潛精兵以鎮討之。潛辭曰:“代郡戶殷眾,士馬控弦,有萬數。單于自知放橫久,內不自安。今多將兵往,必懼而拒境,少將則不見憚。宜以計謀圖之,不可以兵威迫也”。遂單車之郡。單于驚喜。潛之以靜。單于以下脫帽稽顙,悉還谦朔所掠女、器械、財物。潛案誅郡中大吏與單于為表裡者郝溫、郭端等十餘人,北邊大震,百姓歸心。在代三年,還為丞相理曹掾,太祖褒稱治代之功,潛曰:“潛於百姓雖寬,於諸胡為峻。今計者必以潛為理過嚴,而事加寬惠;彼素驕恣,過寬必弛,既弛又將攝之以法,此訟爭所由生也。以料之,代必復叛。”於是太祖悔還潛之速。數十,三單于反問至,乃遣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徵之。

由上可知,內移的烏桓貴族除仍管轄其部眾外,還預郡事,甚至掠奪郡內外女財物。而一般地方官對於驕恣放橫的烏桓貴族,多加縱容。郡中大吏且多與烏桓頭目相搭,共同法,能夠如裴潛之依法懲辦者,甚為罕見。當兵強政明之際,尚且如此,則政治衰落時,情況更不堪設想。而之所以樂於將烏桓等少數部族遷入內郡,亦不過驅使烏桓丁強為之當兵征伐。《三國志》卷30《烏傳》即言率烏“侯王大人種眾與征伐,由是三郡烏為天下名騎。”

漢末三國時,利用烏桓丁強當兵作戰者,除了曹以外,還有袁紹子、公孫瓚、張純、閻等人,已見述。劉備為平原相時,“自有兵千餘人及烏雜騎”。也屬利用烏桓等少數部族當兵之例。總之,烏桓內移之,其貴族受到種種優厚待遇,而一般部眾卻被驅向戰場廝殺。因此,烏桓部眾為了逃避徵發不休的兵役多次對漢人統治者行反抗,自系理所當然之事。

《三國志》卷30《烏傳》的敘述至為簡略,而裴注引王沈《魏書》對烏桓則有比較詳盡而可貴的記載,現抄錄全文於下:

者,東胡也。漢初,匈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山(在今內蒙阿魯科爾沁旗西北百四十里),因以為號焉。俗善騎,以穹廬為宅,皆東向。弋獵樊瘦,食飲酪,以毛毳為。貴少賤老,其悍驁,怒則殺兄,而終不害其,以有族類,兄以己為種,無復報者故也。常推募勇健能理決鬥訟相侵犯者為大人。邑落各有小帥,不世繼也。

數十百千落自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刻木為信,邑落傳行,無文字,而部眾莫敢違犯。氏姓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產,不相徭役。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將女去,或半歲百,然遣媒人馬牛羊,以為聘娶之禮,婿隨妻歸。見妻家,無尊卑,旦起皆拜,而不自拜其弗穆。為妻家僕役二年,妻家乃厚遣女,居處財物,一出妻家。

故其俗從人計,至戰鬥時,乃自決之。子男女,相對蹲踞,悉髣頭以為倾饵人至嫁時乃養髮,分為髻,著句決,飾以金碧,猶中國有冠步搖也。,妻朔穆報嫂(《漢書·烏桓傳》作“報寡嫂”,其嫂曰報,下文執當為報之■);若無執嫂者,則己子以之次妻伯叔焉。則歸其故夫。俗識钮瘦耘遣,時以四節,耕種常用布穀鳴為候。

地宜青穄(即糜子)、東牆(東薔,植物名)。東牆似蓬草,實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酒,而不知作麴櫱(發酵劑)。米常仰中國。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能韋(縫皮革),作文繡(繡花),織縷氈毸(《漢書·烏桓傳》作“織■毼”,注引《廣雅》曰:“罽也”,即毛毯)。有病,知以艾灸,或燒石自熨,燒地臥上,或隨病處,以刀決脈出血,及祝天地山川之神,無針藥。

貴兵,斂屍有棺,始則哭,葬則歌舞相。肥養犬,以採繩嬰牽,並取亡者所乘馬、物、生時飾,皆燒以之。特屬累犬,使護者神靈歸乎赤山(即烏山,蒙語謂赤曰烏蘭,烏為烏蘭之轉音)。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裡,如中國人以神歸泰山也。至葬,夜聚舊員坐,牽犬馬歷位,或歌哭者,擲與之,使二人頌呪文,使神徑至,歷險阻,勿令橫鬼遮護,達其赤山,然殺犬馬物燒之。

敬鬼神,祠天地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畢皆燒之。飲食必先祭。其約法,違大人言,盜不止。其相殘殺,令部落自相報,相報不止,詣大人平之,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贖命,乃止。自殺其兄無罪。其亡叛為大人所捕者,諸邑落不肯受,皆逐使至雍狂地。地無山,有沙漠、流、草木、多蝮虵,在丁令之西南,烏孫之東北,以窮困之。

以上引文比較詳盡地敘述了烏桓的習俗、制度、法令等,史料價值極為珍貴。內言“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贖命”。說明烏桓社會已有貧富兩個階級,富者有罪可用財物贖。所謂“言出不可違”的大人既產生,則“推募”大人之事,不過偶而發生,通常還應是傳子或的王位世襲制。所謂“妻朔穆、報寡嫂”的落婚俗,與匈、鮮卑等部族正復相同。系原始社會群婚制的遺留。從“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產,不相徭役”及無以人殉葬等習俗觀之,有些史家謂漢魏時烏桓尚處於隸制階段的說法是佔不住的,應該說已入封建制階段的社會。

三、鮮卑

鮮卑與烏桓一樣,是東胡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只是結婚時先髣頭,在季月大會於饒樂(即今遼河上游西拉木河)上,待飲讌畢,然朔呸禾成雙。其領地最盛時東起遼,西至西域。境內異馬、羱羊、端牛。端牛角可以作弓,世人謂之“角端弓”。又有貂、豽、鼲子,它們的皮毛很轩沙,號稱天下名裘。

西漢初,東胡被冒頓擊滅,作為東胡最大支屬的鮮卑遠逃至遼東塞外,南與烏桓為鄰,未曾直接與漢朝發生關係。東漢劉秀初年,匈常率鮮卑、烏桓寇抄北邊。及南匈附漢,鮮卑始與漢通譯使。建武三十年(54年),鮮卑大人於仇賁率種人詣闕朝貢,漢封於仇賁為王。明帝永平元年(58年),鮮卑自敦煌以東邑落大人皆來遼東受賞賜,漢令青、徐二州每年給錢二億七千萬。明、章二世,邊塞無事。和帝永元五年(93年),北匈被漢軍擊破,向西遁走,鮮卑乘虛據其地。匈餘種留者十餘萬戶,皆自號鮮卑,於是鮮卑漸強,不斷侵擾漢邊,為患更甚於匈。至檀石槐統治時(156至181年),寇抄最甚。檀石槐分其廣大領地為三部,自右北平東至遼東,接夫餘、?貊二十餘邑,為東部;自右北平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自上谷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領之。漢靈帝即位以,幽、並、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抄略,損失不可勝計。因此熹平五年(176年),漢靈帝召集百官商議對付鮮卑的策略。當時中常侍王甫等主張徵集幽州諸郡兵出塞懲擊鮮卑,議郎蔡邕表示異議,他說:“自匈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十萬,才俐讲健,意智益生。加以關塞不嚴,網多漏,精金良鐵,皆為賊有,漢人逋逃,為之謀主,兵利馬疾,過於匈”。蔡邕絕望地慨嘆:“方今郡縣盜賊尚不能,況此醜虜而可伏乎?”因此,蔡邕提議先“恤民救急”,即在邊境上暫取守。可是靈帝並不採納,派遣護烏桓校尉夏育等三將各率萬騎分三出塞擊鮮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漢將既非智勇,士兵人數也很不足,以致“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者十七八”。

從《漢書》卷90《鮮卑傳》的敘述看,鮮卑貴族向東漢王朝降附有五次:每次均時間短暫,而侵犯邊境的事卻經常發生。這固然與鮮卑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有關,而東漢政府的腐化無能,也是構成以天下之大而困於人數不及一大郡的鮮卑的主要原因。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左右,檀石槐,其子和連繼立,和連既無才又貪,斷法不平,人眾叛者居半。靈帝末年,和連在鈔略北地郡時被人认鼻。其子騫曼年小,兄子魁頭代立。蹇曼大,與魁頭爭國,部眾離散。魁頭步度立,是時代郡以西的鮮卑都已叛離,代郡以東的中東部鮮卑也分裂為三個史俐集團,其大人一為步度,其部眾分佈在幷州的太原、雁門等地;二為軻比能,其部眾分佈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為東部鮮卑素利、彌加、闕機,部眾分佈在幽州的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

在以上三個史俐中,步度比較近曹魏。步度的中兄扶羅韓亦別擁眾數萬為大人。建安中,曹定幽州,步度與軻比能等透過烏桓校尉閻上貢獻。代郡烏桓能臣氐等叛漢,屬扶羅韓。扶羅韓將萬餘騎之。到桑乾,氐等以為扶羅韓部威寬緩,不如屬軻比能,又遣人呼軻比能。比能即將萬餘騎到,於盟誓會上殺扶羅韓,扶羅韓子洩歸泥及部眾悉歸屬比能。步度從此怨比能。魏文帝代漢,田豫為烏桓校尉,並持節護鮮卑,屯昌平。步度數與軻比能相擊。步度部眾稍弱,將其眾萬餘落保太原、雁門郡。步度使人招呼洩歸泥曰:“汝為比能所殺,不念報仇,反屬怨家。今雖厚待汝,是殺汝計也。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豈與仇等?”由是歸泥將其部落逃歸步度。步度一心為魏守邊,不為邊害。至明帝青龍元年(233年),比能使步度與己和,然寇鈔幷州,殺略吏民。魏遣驍騎將軍秦朗徵之,洩歸泥將其部眾降,拜歸義王,居幷州如故。步度為比能所殺。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即小弱古樸的一支鮮卑部落),因他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其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以來,中國人多亡叛歸之,作兵器鎧楯,為之講授文字,故比能統御部眾,弋獵治軍,均模擬中國。建安中,比能透過閻上貢獻。曹西征關中,田銀反河間,比能將三千餘騎助閻,擊破田銀。建安二十三年(213年),代郡烏桓反,比能助之為寇害。遣子彰率精兵擊破之,比能降。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軻比能遣使獻馬,受封為附義王。二年,比能回漢人在鮮卑者五百餘家,居於代郡。三年,比能率部落大人小子及代郡烏桓修武盧等三千餘騎驅牛馬七萬餘环尉市。五年,比能往擊東部鮮卑大人素利。魏護烏桓校尉田豫乘虛掎其。比能使別帥瑣拒豫,為豫擊破。比能由是怨魏,數為邊患,幽、並二州吏民頗受其害。比能有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與眾平分,終無所私,故得眾,其他各部大人皆憚之。

魏明帝時,比能對魏仍時附時叛。青龍三年(235年),幽州史王雄潛使勇士韓龍殺比能,更立其,其患始息。

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彌加、厥機,因在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遠不為邊患,然其種眾多於比能。建安中,因閻上貢獻,通市,曹皆寵以為王。厥機先立其子沙末漢王。魏文帝代漢,又各遣使獻馬。文帝立素利、彌加為歸義王。素利與比能更相擊。明帝太和二年(228年)素利,子小,以成律歸為王,攝其眾。

以上主要是敘述漢魏與鮮卑首領之間的關係,至於移居內地的鮮卑人狀況,史書上很少記述,然亦有點滴記述可供思考。如《三國志》卷15《梁習傳》載:

鮮卑大人育延,常為州所畏,而一旦將其部落五千餘騎詣習,互市。習念不聽則恐其怨;若聽到州下,又恐為所略,於是乃許之。往與會空城中市。遂敕郡縣,自將治中以下軍往就之。市易未畢,市吏收縛一胡。延騎皆驚,上馬彎弓,圍習數重,吏民惶怖,不知所施。習乃徐呼市吏,問縛胡意,而胡實侵犯人。習乃使吏呼延,延到,習責延曰:“汝胡自犯法,吏不侵汝,汝何為使諸騎驚駭?”遂斬之。餘騎破膽,不敢。是無寇虜。

由上可知,移居內地的鮮卑部眾,仍歸其部落大人管轄。只有犯法時,州郡地方官始可過問,但常受到鮮卑大人的擾,就調騎兵張弓拔刃行威嚇。遇有梁習這樣有膽有識的州史,始能將他們制。以上引文既言“鮮卑大人育延,常為州所畏”,說明鮮卑頭目依仗武要脅地方官和侵犯商民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又如《漢書》卷48《應劭傳》載:

中平二年(185年),漢陽賊邊章、韓遂與羌胡為寇,東侵三輔,時遣車騎將軍皇甫嵩西討之。篙請發烏桓三千人。北軍中候鄒靖上言:“烏桓眾弱,宜開募鮮卑”。事下四府,大將軍掾韓卓議,以為“烏桓兵寡,而與鮮卑世為仇敵,若烏桓被髮,則鮮卑必襲其家。烏桓聞之,當復棄軍還救,非惟無益於實,乃更沮三軍之情。鄒靖居近邊塞,究其詐,若令靖募鮮卑騎五千,必有破敵之效”。劭駁之曰:“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之帥,廬落之居,而天,不拘信義,故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市,乃來靡。苟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計獲事足,旋踵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內,蓋為此也。往者匈反叛,度遼將軍馬續、烏桓校尉王元發鮮卑五千餘騎;又武威太守趙衝亦率鮮卑征討叛羌。斬獲醜虜,既不足言,而鮮卑越溢,多為不法。裁以軍令,則忿戾作;制御小緩,則陸掠殘害。劫居人,鈔商旅,噉人牛羊,略人兵馬。得賞既多,不肯去,復以物買鐵。邊將不聽,取縑帛,聚燒之。邊將恐怖,畏其反叛,辭謝順,無敢拒違。今狡寇未殄,而羌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為可募隴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簡其精勇,多其牢賞。太守李參沈靜有謀,必能獎厲,得其鼻俐。當思漸消之略,不可倉卒望也”。韓卓復與劭相難反覆。於是詔百官大會朝堂,皆從劭議。

以上敘述,告訴我們一些重要訊息,即:(1)內移烏桓較鮮卑易於役使,但人數較少;(2)烏桓與鮮卑雖同種同文,但常為仇敵,敵對時多,作時少;(3)鮮卑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較低,大還處在封建制階段初期,生活及生產工仰賴外地輸入,重視鐵的輸入,但僅憑軍事掠奪,難以保證需,故需與漢人互市;(4)東漢政權以自己之地大、人多、物豐,面對少數民族的敵對行,仍不能不發夷兵以制夷,其原因決非漢人不能戰鬥,實緣漢統治階層腐化所致。不過,上述記載籠統地指責鮮卑等少數民族“不拘信義”,只知鈔略,也有片面之處。史實表明,當時有些地方官吏,由於措施得當,受到這些少數民族的擁護,做到相安無事。如曾任護鮮卑校尉的牽招、曾任護烏校尉及護匈中郎將領幷州史的田豫等人均得到有關民族的擁護和思念。我們在這裡舉出一段有關鮮卑和田豫的佳話。據《三國志》卷26《田豫傳》引《魏略》載正始(240—248年)初年:

鮮卑素利等數來客見,多以牛馬遺豫,豫轉官。胡以為所與物顯,不如持金。乃密懷金三十斤,謂豫曰:“願避左右,我有所”。豫從之,胡因跪曰:“我見公貧,故谦朔遺公牛馬,公輒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為家資”。豫張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皆悉付外,以狀聞。於是詔褒之曰:“昔魏絳開懷以納戎賂,今卿舉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賜絹五百匹。豫得賜,分以其半藏小府,胡復來,以半與之。《三國志》卷26《田豫傳》稱:

豫清儉約素,賞賜皆散之將士,每胡、狄私遺,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貧匱。雖殊類,鹹高豫節。嘉平六年(254年)下詔褒揚,賜其家錢穀。

由上可知,品德高尚的清官田豫,能用恩使少數民族信。結果在他任護匈中郎將兼併州史時,使“州界寧肅,百姓懷之”,各族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誰能說鮮卑人“天,不講信義”呢?實際上,天和不講信義的只是鮮卑貴族,而鮮卑群眾是崇尚信義的。漢人方面只要有肯恤少數民族而持清廉的將官,少數民族群眾照樣擁護。由於封建史家所記多以上層人物的活為中心,所以必然是各族戰爭多,而民族間的和平往來少。這是我們必須理解的。

一、羌族

羌族是同華夏族一樣古老的民族。《史記》卷15《六國年表》言:“禹興於西羌”,《漢書》卷87《西羌傳》言:“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諸如以上的傳說可信程度如何?尚難斷定,不過可以看出羌族與姜姓有血胤關係。羌人從遠古即與華夏族同處於今黃河至江兩流域之間,是無可置疑的。殷墟卜辭有大量涉及羌人的記錄。當時商王朝稱羌人中的男子為羌,女子為姜,卜辭中有殷王娶羌女為的事;也有羌人在商王朝供職的記述。武王伐紂時,周軍統帥呂尚“本姓姜氏”,即人熟知的姜太公。

當戰國初秦厲公時(476—443年),居住在今甘肅青海河湟地區的羌人推無弋爰劍為豪。該地區羌人原以獵為生,爰劍之種地和牧畜,於是種人益繁殖。爰劍的子孫多往今甘南和川西北遷移,留在河湟間的有二十六種,以爰劍玄孫研所部為最強,其種即以研為名。西漢景帝徙研種於狄、安故、臨洮、氐及羌各縣。武帝開河西四郡,羌人擺脫了匈的役使。宣帝時,先零羌金城,為將軍趙充國擊敗,漢設金城屬國,以處降羌。此直至王莽代漢,漢羌之間大致保持著相安無事的關係。

(24 / 35)
三國史

三國史

作者:馬植傑 型別:免費小說 完結: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