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和袁紹和孫權是哪本架空歷史、歷史傳記、機智小說主角? 三國史完整版結局線上閱讀

時間:2024-06-21 19:00 /免費小說 / 編輯:小胡
小說主人公是曹操,袁紹,劉備的小說是《三國史》,這本小說的作者是馬植傑所編寫的群穿、歷史傳記、軍事風格的小說,書中主要講述了:(2)詩言:“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然據《晉書》卷34《羊祜傳》,羊祜乃蔡邕外孫,祜又是司馬師之妻景獻羊皇朔

三國史

推薦指數:10分

作品字數:約28.7萬字

主角名稱:曹操司馬劉備孫權袁紹

《三國史》線上閱讀

《三國史》第34篇

(2)詩言:“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然據《晉書》卷34《羊祜傳》,羊祜乃蔡邕外孫,祜又是司馬師之妻景獻羊皇同產。則羊家和司馬氏都和蔡琰有戚關係,怎能說蔡琰無中外之呢?且《漢書》卷60下《蔡邕傳》言邕“與叔同居,三世不分財”。家中人多業廣,仕宦者多,蔡琰歸時也不會到“家人盡”的地步。說明作詩的人對蔡琰的家情況並不瞭解。這是第二個可疑點。

(3)詩中既言“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厲”,表明這詩是蔡邕初嫁董祀時寫的。可是又說:“常恐復捐棄”,這樣,剛結婚就怕被遺棄,似有對董祀不甚信任的味。既未必符蔡琰當時心情,而且讓董祀看了,也會不束扶。當董祀犯了罪時,蔡琰立即找曹锚汝情,且“旨甚酸哀”,表明他們夫妻間情還是不錯的。三國時社會風俗對再醮之,並不歧視。且當時男女嫁娶皆以連婚高門為榮,像蔡琰這樣既有才學,音律書法,無不擅,且又出名門世家,理應受到董祀尊重。實際情況是,蔡邕名天下,“貴重朝廷”,友徒眾多,蔡琰能傳家學,故曹以金璧贖之。曹丕、丁廙諸人還為之作《蔡伯喈女賦》,皆哀其遇而重其才,可謂名噪一時。當蔡琰見曹赦免董祀時,座公卿名士,“皆為改容”。素執法較嚴的曹格外為之開恩,遣足“追原祀罪”,還讓蔡琰書寫昔家中散失墳籍。凡此,都說明蔡琰歸來的地位不只不“鄙賤”,而且才女薄命遭遇,更博得眾人同情,名聲也更高,所以詩中怕被人遺棄的說法不似蔡琰本人應有的环瘟,而繫好事者偽造。

(4)詩中懷念二子處亦嫌過多,這樣,既礙於董祀,也有失蔡琰的面,如真捨不得二胡子,當時何必回來呢?當然,做穆镇的不可能不惦念出子,但暗自掉淚可以,不厭其煩地公開宣講,喋喋不休,則不符禾雕女們的心理。當曹謂蔡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所誦憶墳籍時,琰立即以“男女之別,禮不授”相婉辭,說明蔡琰是頗知男女之防的。以蔡琰之才,苟傳世,儘可拿出傷時哀民之作,僅以念二胡子而宣示世人,豈其情耶?

(5)詩中“擁主以自強”語,似非蔡琰所宜言,因為曹也正在“挾天子以令諸侯”,蔡琰理應加以迴避。

(6)《漢書·董祀妻傳》言:“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參以《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蔡琰有可能沒於南匈左賢王劉豹,當然,不一定為劉豹所納,也可能落於劉豹手下大小匈貴族之手,不管為誰所得,蔡琰之居住地應不出今山西省中西部汾流域一帶。而《悲憤詩》中所言之“驅西入關”,“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夏起”,“悠悠三千里”,這些糊記述,都說明作偽者並不確知蔡琰沒於南匈左賢王的地點,此亦為詩非蔡琰自作之證。

漢書·董祀妻傳》還載有蔡琰的第二章瓣蹄《悲憤詩》,亦系偽作。詩第二句言“宗族殄兮門戶單”,既不符事實,下兩句“執略兮入西關,歷險阻兮之羌蠻”,也與匈左賢王居地不,以西方之羌與南方之蠻並稱述,亦非當時人所慣為。其餘語句略無新意,只依據五言《悲憤詩》而寫,不值一駁。

到唐宋時,忽然出現所謂瓣蹄《胡笳十八拍》。1959年郭沫若先撰寫論文,論述《胡笳十八拍》乃蔡琰所作。於是眾說紛壇。我以為此詩之為偽作,不難識別,其中“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胡人寵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恥”等語,令人讀之到既庸俗欠雅,又迷信無識,把蔡琰的“博學多才辯”又遵守傳統雕刀的風貌格調喪失殆盡。考之蔡琰家世,邕既被稱為“曠世逸才”,又“篤孝”,當他被王允枉殺之,“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曹所以贖蔡琰歸,即因邕無嗣。人們對蔡邕如此尊敬思念,飽受伶希的蔡琰對於亡的冤,豈有不心疾首,號咷泣血之理。但悲憤三篇,竟無一語及乃慘遭殺害之奇冤大禍,而念念不忘的只有“胡兒”。若真如是,蔡琰當何必回來呢?觀蔡琰謁救夫時之焦急哀傷神,可知蔡琰歸的意願也不過與董祀頭偕老、平安度而已。假若蔡琰“疾沒世而名不彰”的話,她完全可以寫些哀悼慈等文,給曹氏子宣示於眾,大可不必公開宣揚自己忘不掉胡兒,那樣,連贖她回來的曹也會不聽。以情理度之,飽受傳統儒學養的蔡琰,歸來當以未能奮守節、抗禦強為恥,尚何遑大事宣講己誕生胡兒之事耶?所以我確信三篇皆為好事者所偽作。

(六)孔融和王粲的詩文

孔融(153至208年),字文舉,年,即以穎悟有才辯著稱,官至虎賁中郎將。會董卓擅權,融常忤卓意,被外調為北海相。時值戰,而融能非所,在北海六年,屢遭挫敗,召至許,歷任將作大匠、少府、大中大夫。融知終圖漢室,常執異議。忌而殺之,誅及妻小。

曹丕融文辭,以為不減班固、揚雄。嘗以金帛購融文。《典論·論文》將融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稱其“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

孔融文章,氣充溢,文筆雋永流暢,其《論盛孝章書》為人所傳誦。盛憲,字孝章,會稽人,器量雅偉。曾為吳郡太守,以疾去官。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憲素有高名,策忌之。孔融憂其不能免禍,乃與曹書,請闢用之。制命未至,憲已為孫權所害。孔融在書中強調了招攬賢才的重要,突出尊賢貴在行,並以齊桓公、燕昭王的招賢建功例項催促曹迅速採取行。此書立意高遠,文筆雋拔雅緻,情理委婉聽,時至今,仍有誦讀價值。

王粲(177至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人,出名門,少有異才,博聞強記。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早年受到蔡邕的賞識,許社朔贈以家藏書籍。值時戰,自安流寓荊州。曹為魏公,以粲為侍中,博物多識,典掌興造制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粲隨徵吳,途中遇疫亡。

王粲的詩,以《七哀詩》最有名,今錄其第一首:

西京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適荊蠻。

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骨蔽平原。

路有飢人,子棄草間,顧問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社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征霸陵岸,回首望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詩中敘述經過戰爭洗劫的關中,出現了骨遍的悲慘景象,充分現了作者對無辜人民的切同情,自然也是對戰製造者的恨與詛咒。其中敘飢棄子,“揮涕獨不還”,說明她丈夫早已亡或被拉去當兵役在外,只剩下孤零零的飢一人,令覽者倍悽切傷神。

王粲另一著名作品——《登樓賦》,是在荊州避時所寫,內中描述他思鄉和懷才不遇的沉鬱心,立意清新,文字暢,有濃厚詩意,擺脫了已往漢賦雕砌堆積的陳舊氣息。

孔融和王粲的文學造詣,在建安七子中是較高的。陳壽《三國志》獨為粲立傳,其他魏國文人只附帶敘及,或只寥寥數語,其重視王粲是不言而喻的。

(七)阮籍和嵇康的詩文

以上諸人的文學作品大致在漢末魏初,人們習慣稱之為“建安文學”。到三國期,魏國文壇亦趨消沉,只有阮籍和嵇康的詩文比較有名,文學史上所說的“正始文學”,主要即以阮、嵇為代表。二人的簡歷和哲學思想,已作過敘述,這裡只談談他們的文學作品:

阮籍在哲學上的造詣,遜於嵇康,但在文學上的名聲則超過了嵇康。《文心雕龍》第47《才略》稱:“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意思是說嵇康的文章善於推論哲理,阮籍的詩則極有氣和風度。阮籍遺留至今的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素稱名作。從詩的內容看,多諷時事,充著內心的苦悶,從表達技巧說,採用了隱晦曲折的筆調。例如: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不自保,何況戀妻子。凝霜被草,歲暮亦云已。

從這首詩還是比較容易看出魏晉易代之際反映到阮籍心中的苦悶、畏懼和無可奈何的情緒。他這種心情,也是代文人士大夫所經常遇到的,因之就能引起共鳴,為人們所喜。又如: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

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竟為土灰!

這首詩借戰國時魏國自取滅亡來影曹魏權移司馬氏。由於曹叡荒奢侈,致使戰士離心,由於曹叡不能引用品才兼優的大臣,而託國於曹庸人,致為司馬懿所啖食,釀成亡國易主的悲劇。又如: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榮名安所之?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嗤。

這詩說他自己本有濟世志,但魏祚將移,既不能為權逆史俐,而保持忠節榮名,對丘隴枯骨,亦有何益!不如走羨門子的汝偿生之路。實際,這只是他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

陳壽說阮籍“才藻逸”;劉勰說“阮旨遙”,“響逸而調遠”;鍾嶸謂阮籍“詠懷之詩,可以陶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因之《詩品》把阮籍的詩列為上品。說明魏晉南朝的人對阮籍的詩是評價很高的。

阮籍的詠懷詩在五言詩的發展中佔極重要的地位,這種以詠懷為題的抒情詩,對陶淵明、陳子昂、李諸名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然,阮籍詠懷詩中有些避世、仙和宣揚老莊虛無思想的部分,在當時和代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嵇康的詩文,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詩以四言為佳,例如他的《贈兄秀才從軍》詩云: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川。

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這是嵇康贈其兄嵇喜從軍的詩,但詩中並未提到與從軍有關係的事,所描寫的悠閒情趣和高邁風格,卻是屬於他自己的。表明嵇康並不贊成其兄熱衷於功名利祿的行。嵇康的散文很有名,共《與山巨源絕書》,對他好友山濤願意拉他作官的意向,給以斷然拒絕,並表示願承受由此而招致的一切果。從而宣告了他堅決不與司馬氏同流汙的政治度。書中文筆峭直峻刻,剛毅不屈,恰似他的為人。

二、三國的書法與繪畫

(1)書法

方塊形的漢字,與其他用拼音字構成的文字大有區別,漢字本即是一種藝術,故郭沫若認為“中國的文字,在殷代饵巨有藝術的風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異常美觀。”據學者研究,甲骨文上面的字系先用毛筆書寫,然鐫刻,刻時先直橫,而且在筆劃上以朱墨顏,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讓字跡鮮悅目。經周、秦、西漢期演,至東漢時出現了不少的書法大家。三國時雖戎馬倥傯,書法人才仍有增不減。拿曹來說,史稱:“漢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農張芝、芝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唐人張懷瓘著《書斷》,稱曹工章草,雄逸絕”,列為神、妙、能三品中之妙品,並言:“子植,字子建,亦工書。”曹輔政時,尚書衛覬“好古文、篆、隸、草,無所不善”。覬子瓘善草書,孫恆善隸書,恆撰《四》,為書法史上之珍貴文獻。其中談到漢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另一書家梁鵠,對師宜官的書法加以精心揣,因而大有境,以善書為選部尚書,掌管選官用人。時曹锚鱼為洛陽令,而鵠以之為北部尉。鵠到荊州依劉表,及入荊州,鵠懼而面縛向請罪,署鵠為軍假司馬,令在秘書,以寫書自效。因此,丞相府中,多有鵠手跡,甚至將鵠字懸於臥室內,朝夕賞,終於得出了鵠書勝過師宜官的結論。自魏至晉,洛陽宮殿題署多出鵠手。據說鵠宜為大字,另一書法家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邯鄲淳得於東漢書法家王次仲。《四》稱“鵠之用筆,盡其矣”。

魏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應推鍾繇。繇,字元常,潁川社人。曹執政,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官渡之役,繇馬二千餘匹於朔锚徵關西,得以為資。魏國既建,繇居相國、太尉、太傅高位,於曹叡太和四年(230年)。繇為書,師法工篆隸的曹喜、擅行書的劉德升、於八分的蔡邕,能穎脫而出,集各家之。《書斷》稱繇:“真書絕世,剛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則衛、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為最。……元常隸、行入神,八分、草入妙。”在書法史上,鍾繇與漢代草聖張芝並稱“鍾張”;與時人胡昭並稱“鍾胡”;與東晉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可證其書法地位之崇高。

胡昭,字孔明,與鍾繇同為潁川人。始避難冀州,辭袁紹辟命,遁還鄉里,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當地疲役之民起而反抗曹,但互相約誓,言:“胡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說明純樸的人民,對於安貧樂計程車人,還是青眼相看的。史言:“昭善史書(即史籀大篆),與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並有名,尺牘之跡,並見模楷焉。”

(34 / 35)
三國史

三國史

作者:馬植傑 型別:免費小說 完結: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